千年词话:从“涩”字看中国文人的精神追求

第1讲
词学批评中的“涩”:一种独特的审美趣味
第2讲
宋代“涩”词三大家:艺术探索的巅峰
第3讲
晚清“梦窗热”:文化传承与创新

千年词话:从“涩”字看中国文人的精神追求

在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中,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,承载著文人墨客的精神追求与审美理想。从宋代到清末,词人们以「涩」为美,在文字中寄讬著对生命的思考、对艺术的探索。这种独特的审美追求,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邃内涵,更折射出中国文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。词中之「涩」,既是艺术手法的创新,也是文人精神的写照,更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见证。

第一场、词学批评中的「涩」:一种独特的审美追求

「涩」作为词学批评术语,最早可追溯至宋代。它不同于「清空」的飘逸,也不同于「豪放」的洒脱,而是一种刻意为之的艺术追求。宋代词论家张炎在《词源》中提出:「词要清空,不要质实」,而「涩」恰恰是对这种清空之美的反叛。

在艺术表现上,「涩」追求的是文字的凝练与意境的深邃。它通过生僻字词、倒装句式、意象叠加等手法,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。这种效果既不同于唐诗的明快,也不同于元曲的直白,而是呈现出一种朦胧、含蓄的美感。

从文化内涵来看,「涩」体现了中国文人对「言有尽而意无穷」的追求。它要求读者在阅读时调动全部的文化积累与审美经验,在反复咀嚼中体会词作的深层意蕴。这种审美追求,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「含蓄」、「蕴藉」一脉相承。

第二场、宋代「涩」词三大家:艺术探索的巅峰

宋代是「涩」词发展的黄金时期,其中以周邦彦、吴文英、王沂孙三大家最为突出。周邦彦的《清真词》开创了「涩」词的先河,他的作品以精工雕琢、意境深远著称。如《兰陵王.柳》中「柳阴直,烟里丝丝弄碧」一句,通过意象的叠加与语言的凝练,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。

吴文英的《梦窗词》则将「涩」的艺术推向新的高度。他的词作以意象密集、语言晦涩著称,如《风入松》中「听风听雨过清明,愁草瘗花铭」一句,通过意象的跳跃与语言的凝练,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。

王沂孙的《碧山乐府》则在「涩」中融入更多的人生况味。他的词作以寄讬遥深、意境幽远见长,如《齐天乐.蝉》中「一襟余恨宫魂断,年年翠阴庭树」一句,通过意象的叠加与语言的凝练,表达出深沉的人生感慨。

第三场、晚清「梦窗热」:文化传承与创新

晚清时期,词坛掀起一股「梦窗热」,这是对宋代「涩」词传统的继承与发展。以王鹏运、朱祖谋为代表的词人,在继承吴文英艺术特色的同时,又赋予「涩」词新的时代内涵。

王鹏运的《半塘定稿》在继承「涩」词传统的基础上,融入更多的人生感慨。他的词作以寄讬遥深、意境幽远见长,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。朱祖谋的《彊村语业》则在「涩」中融入更多的时代气息,他的词作以意象密集、语言凝练著称,展现出深厚的艺术功力。

晚清「梦窗热」的文化意义在于,它既是对传统的继承,也是对时代的回应。在西方文化冲击的背景下,词人们通过「涩」的艺术追求,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。

从宋代到清末,「涩」词的演变历程,展现了中国文人对艺术的执著追求。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艺术手法的创新上,更体现在精神境界的升华中。在当代社会,我们依然可以从「涩」词中汲取智慧,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。这种魅力,既是对传统的传承,也是对未来的启示。

课程导师

李小雨博士 李小雨博士 主讲人

李小雨,文學博士、博士後,現爲《暨南學報》編輯。主要從事中國古典詞學研究,出版專著《宋詞史話》。

这课程有提供证书吗?

线上中文母语课堂课程都有提供证书。

【法情学堂 – 线上中文母语课堂】完成课程后,只需提交一份300字的心得报告即可获得电子证书。

【法情专题讲座】- 法情专题讲座没有提供证书。

是可以的!法情学堂是 SPLKPM 认可的 e-pembelajaran 平台之一。完成课程后,领取证书;就可以到 SPLKPM 网站提交6小时的 e-pembelajaran。

有的,所有法情学堂课程都提供回看。请允许我们团队几天时间剪辑并上传。

Avatar photo
李小雨博士课程导师
李小雨,文學博士、博士後,現爲《暨南學報》編輯。主要從事中國古典詞學研究,出版專著《宋詞史話》。

推荐课程

遗传统治学: 生活中99%的人忽略的十大遗传秘密,你中了几个?

宋明家博士

鼠鹿的智慧:满剌加的史实与马六甲的故事

安焕然博士

南洋华韵: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

廖文辉

Pendidikan Malaysia dan Dunia – Berhaluan atau Berhuru-hara?

Dr. Othman Talib

阅读的未来·未来的阅读

朱自强 · 张祖庆 · 黄国珍 · 丘美珍 · 蔡佳璇 · 曹刚 · 欧雯 · kuekserkuanghong · 马来西亚全国班级读书会导师团

×
×